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

地鳴現象 「地鳴」的說明


「地鳴」
強烈地震在震央區域或震度較強地區,居民常可聽到地鳴的聲音,歸測可能由P波傳到表面時,一部分能量轉變成音波,形成地鳴。

一般而言,淺層地震較易聽見地鳴。是一般人耳朵可以聽見的頻率範圍是在30~18000HZ,而鯨豚為16~180000HZ,魚類的聽覺遠超過人類。地鳴得頻率一般在20~80HZ,如果地鳴逐漸變大變高,則應該提高警覺。

而在台灣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後,也有很多奇特的現象,像是藉著長期的觀察和親身經驗,民眾發現地震發生前有時候會出現火光或著是閃電一般的地光,甚至是又像雷聲又像砲聲的地鳴,也有人稱之為地聲。

地震前兆大多為地鳴、地熱(紅外線)、地磁、地電乃至地光等現象。這些現象隱約說明地震前所蓄積之能量,大多是以電與磁之型式外露和釋放。有些科學家甚至在實驗室中利用中低速子彈,轟擊約1尺見方地底下挖來的深層岩塊,使其振動來模擬大地震前之地殼微小振動及地鳴等,結果發現,振動的岩塊竟會釋放出強大之電磁波輻射與電荷。
當斷層錯動反彈時,蓄積在彈性變形的岩石裡之能量,有一部份消耗在斷層面錯動的摩擦產生熱量,有一部份消耗在碎裂岩石,有一部份則由岩石反彈產生的地震波攜帶,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。由震源產生的地震波有兩種,一種稱為P波(Primary wave),傳波速度較快;另一種稱為S波(Secondary wave),速度較慢。這二種震波均可在岩體內部傳遞,故又合稱體波(Body wave)。P波在傳波時,其傳播的介質在沿著傳播的方向上交替產生壓縮與膨脹的變化,有如聲波傳遞的情況一般。P波可以在固體與液體裡傳播。當P波由震源傳抵地表時,部份能量可以傳至大氣中成為聲波,若其頻率恰在音頻範圍,則人們可以聽到,即是所謂的地鳴。

地震是有前兆的,除了動物異常行為外,在自然地理方面亦有特殊現象,如水位升降、冒泡變色、氣象異常、發生地震塵、電磁波受干擾、發生地震光、地鳴等,故對某些類型的地震,有可能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並減輕災害;然而理論上不可否認的,地震前兆現象是相當複雜的,目前離準確預報的目標尚待加強努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